约7750字。
资源来源:厦门十二中 陈爱娃 E-mail:chengaiwa163.com
14、包身工
――夏衍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二、作者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乃熙,号端先。现代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