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200字。
《包身工》
(编者:临沂四中 王建芹 电话:39686459) 【课标要求】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 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材分析】《包身工》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这部分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第二层次,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部分也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二层次,介绍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价廉,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芦柴棒”被殴打侮辱的事例,形象的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作者指出包身工在劳动时不仅有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还有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大危险,尤其是殴打,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遇到的事情。这一部分所描写的包身工“劳动”的条件,和第一二段所描写的“住”的条件、“吃”的条件结合起来,构成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第二层次,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动力而获得巨额利润,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一种剥削,归结出本文的主题。
第四部分(第26----33段)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殖民黎明即将到来。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芦柴棒”为例说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所受的野蛮剥削。第二层次,以墨鸭作比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第三层次,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在结构上,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顺序部分,以第三人成的叙述描写为主,间以必要的说明和议论;补叙插叙部分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说明为主,也穿插一些具体的描写,同时建议恰当的议论。无论叙述、描写或说明、议论,无不倾注着作者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刻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许多语句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就使文章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感染力。
【教学建议】
1、 学习《包身工》一文,关键在于如何引起学生对包身工命运的关注,我在《导学学案》中的引导是方式之一,相信还有很多更好的方式。
2、 对课文的阅读是理解课文、学习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在指导读的这一方面下工夫。
3、 分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合理用好《导学学案》,并有所创新。
1、作者简介:
(1)生平及作品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