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致橡树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们这个年纪还不适合谈爱情。”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学习呢?我想说的是:对于爱情,我们不需要去忌讳。但并不是说今天学了爱情诗,明天就让你们去谈恋爱,我觉得过早地投入爱情,是对彼此的不负责。相反,只有你更好地了解了爱情,才会对自己以后的幸福负责。我们先看看前人是怎么看待这个永恒话题的——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诗的宣言——《致橡树》。
二、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在这里有一种“倾诉”,“表白”之意。
本诗的完整标题应该是——木棉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倾诉的心里话。
《致橡树》是诗人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新型的爱情观。
三、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生,福建福州人。“朦胧诗”代表诗人。(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主要是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是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想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1969年厦门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杭县插队落户,并开始创作诗歌。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代表作有《四月的黄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其中《双桅船》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四、整体感知
四、
五、
六、整体感知
传统的爱情观一向以男性为主体,男性占支配地位,女性则是从属、附庸。这首诗向传统的爱情观提出了挑战,是一篇具有时代气息的爱情宣言。
这首诗通过“一棵树”(木棉)对“另一棵树”(橡树)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诗人的爱情观,诗歌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橡树”象征着诗人心目中的恋人,他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非特指的、可能引发诗人恋情的设想中的爱恋对象。
这首诗中出现3个人称代词,找出来,他们分别指代什么?
“我”、“你”、“我们”,“我”代表木棉,“你”代表橡树,“我们”代表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1、 很明显,本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诗人在这一层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点,这些意象有那些特点?
(1)凌霄花:“攀援”橡树的枝干来“炫耀自己”,它本身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可以直立的茎,只有靠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凌霄花的爱情是一种缺乏自立,借橡树证明自己价值的依附式爱情。(2)痴情鸟:站立在橡树形成的树阴中为其唱歌,只是作为橡树的点缀,同样没有独立的个性。是一相情愿式的爱情。
(3)泉源:长年为橡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的付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奉献式的爱情。
(4)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显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