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00字。  
物是人非,怀古伤今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湖州二中          齐向波
     怀古诗是作者登临古地,凭吊古迹时,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作的诗。 它往往和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咏史诗有共同特征:都以古代的人物、事物、地点等为描写对象;都可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者发表评论,或者抒发感慨,或者借古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一、触景生情
中国诗歌在古典诗歌方面,突出特点是“境界”,说得简单点,其实就是诗的具象性,即“画”的特性突出。具体表现出来,写景抒情是其最主要方法。就连哲理的表达、读书的感受都是用景物呈现出来的。身处山水景物当中,自然而然用山水景物来体会认识并传达。钟嵘《诗品序》总结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怀古诗也不例外。因为怀古诗多是作者登临古迹,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多是观后感。源头上,本来就是触景生情。表达上,中国古典诗歌的如画的艺术特点。这两者都合力促成怀古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例如《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刘禹锡面对六朝故都的石头城,当时心里有怎样的波涛起伏,有怎样的感慨系之,从诗中,找不出直接的言说、议论。那作者没有感慨没有想法,只是记录游览流水帐吗?显然不是。这时,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画出来的诗意。
眼前的景象:市中心通向乌衣巷的朱雀桥,掩饰不住寂寞,桥边角落里丛生着自由自在的野草,而且那野草生生不息独得其乐地开着小花。冷冷清清的乌衣巷,一片青墙黑瓦,淹没在夕阳残照里。这时,黑绸子一般的燕子一闪随即又消失在这一片房脊屋瓦间。这一片瓦舍已经只是“寻常百姓家”了。
想象的昔日:东晋时,乌衣巷是豪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两大家族都住在这里。鼎盛时代,这里衣冠士女、车水马龙。那时候,朱雀桥上有谢安建的装饰有两只铜雀的重楼。朱雀桥上也人来人往,繁华热闹。那时候,大概在乌衣巷的高门大户华丽厅堂上飞来飞去的燕子也与寻常百姓家的十分不同吧。
“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前”等词语暗示勾勒着一个豪华热闹的昔日,而“野草花”“夕阳斜”“寻常百姓家”都呈现出如今的荒僻冷落的景象。诗人不直接议论,只选取一部分景物,让读者看。于是,通过诗人用景物组成的一幅画,也让读者触景生情。这便是怀古诗的写景抒情。
二、意象的选择
一首诗常有个核心意象。例如《越中览古》(李白)中的“只今惟有鹧鸪飞”的越王宫殿,《乌衣巷》(刘禹锡)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中的“西江月”,《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月”,《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中长堤上那成排杨柳的柳絮“杨花”。再看一首(晚唐)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是故都石头城中历代朝廷的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因此,凭吊台城也就是凭吊六朝旧事。诗人先给出一幅江南烟雨图:春雨细密,如烟如雾,江南草长,碧绿如茵。第二句,如烟的春雨中,一切蒙着一抹如梦的空幻感,鸟的啼叫,在这寂静冷清的境界里,又用声音增加那份寂寥空幻的氛围。六朝豪华竞逐,却一个个如过眼云烟如梦一般短暂空幻。这两句,一景物一声音,用眼前不绝灭的景物,对比映衬六朝那一度奢华无度热闹非凡又一个个竞相灭亡的朝代。
写景抒情至此,诗意也显示了,但总觉得不够明确、鲜明。随即,诗落脚在三四句,引出本诗的核心意象——“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杨柳。在台城遗迹中看到一排生机盎然的杨柳,仍一年一度不休不歇的堆烟在那长长的江堤上。“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是‘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唐诗鉴赏辞典·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