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学讲练结合,约12730字。
八年级上学期学讲练一体化教学设计
第7课
备课:赵俊
最后一课
第一部分:学在课前(引导)
一、读准下列字词。
督学(dū) 胡桃(hú) 懊悔(ào) 字帖(tiè) 戒尺(jiè) 诧异(chà) 宛转(wǎn)
征发(zhēng) 思量(liang) 宁可(nìng) 哽咽(gěng) 祈祷(qí dǎo) 郝叟(hǎo sǒu)
惩罚(chéng fá) 踱来踱去(duó) 挟着戒尺(xié) 口齿清楚(chǐ) 捂着耳朵(wǔ)
二、请用正楷字抄写下列词语2遍。
督学      懊悔       字帖       宛转       哽咽       祈祷      郝叟     挟着戒尺      口齿清楚     捂着耳朵
三、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并填空。
1、本文体裁是:小说。其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本文中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人、普鲁士兵。其中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线索作用的重要人物。
3、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分别在课文中找相应例子?并说明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天气暖和、画眉歌唱(说明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天真幼稚)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的操练、有坏消息的传出、学校只许教德语。
4、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6)上学路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7—23)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发展   (7—10)上课前教师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11—23)“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结局(24—29)韩麦尔先生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第二部分:讲在课堂——设计简案(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目标:
①了解小说的背景。
②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③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①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②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①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②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我国的领土。为了建立并巩固殖民统治,日军在沦陷区积极推行奴化教育,以维护其侵略的统治。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忘记自己的民族、人民和祖国,无耻地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心甘情愿地充当外来侵略者的走狗和爪牙。日军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在学校教育实行崇日复古,注重儒教和修身,废除了七七事变前印发的各类教科书,不论删改与否,一律禁用。改用由日军授意,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编写的汉奸卖国教科书,将日语升级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篡改了历史和地理课的内容,美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目的在于注入封建道德和同化政策,消除青少年的民族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