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10字。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新民
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的背景知识。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
教学设想:
 要较完整地解读一首诗歌,使之不至于成为解读者纯粹个人意义上的阐释,就不能离开它所产生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时代背景成为诗歌阐释的主体,而是让它成为我们判断基本价值观念、诗歌方向的必要前提。
教学方法:
 紧紧围绕“理解”与“诵读”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活动)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步骤
1、  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     1978年《今天》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这股现代诗潮从地下转入公开,进入“文革”后波澜迭起的文学大潮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朦胧诗”派,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这一诗歌群体刚一出现于文坛,就因其独特而新颖的审美因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1980年8 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但“朦胧诗”并不是一个具有一致性的诗歌群体,后来通常所说的“朦胧”诗人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的作品确实较多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而这种诗艺上的探索与诗人怀疑和反抗的精神取向是合而为一的,其中真正孕育了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而在文革后的时代背景下来看“朦胧诗”,可以发现它们在对现实的批判性上正应合了“伤痕文学”,充满了一种把个人与民族的使命紧紧相连的理想主义,并且有着明显的自主性的自我意识和探索精神。
2、 简介时代背景
诗人出身于1949年 ,我们必须让学生对一个数字保持敏感,那就是“1949”。这是诗人江河的出生之年,也是新中国诞生之年——江河与共和国同龄。这一点颇具纪念意义,但这也注定了诗人(这一代人)的成长要与共和国的成长一起经历曲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他们的青春年华淹没在诸多政治运动中,他们的青春梦想消蚀在迷惘的无助或清醒的痛苦中。但“残酷”并非生活的全部,“地下诗坛”、“白洋淀诗歌群落”……在悄无声息却又猛烈地涌动思想之潮,理想和信念始终未灭。八十年代初,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乱走向建设。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中国青年内心涌动着一股激情,对国家的复苏振兴充满了希望。而一旦禁锢消除,他们便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同样是“释放”,具体的诗歌形态是有诸多不同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