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50字。本课例以本课题组正实施的《把语文读起来》课题思路为指导。其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式与技巧,锻炼学生主动、自觉、探索的阅读品质,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底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案例设计
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 黄玉平
[教材说明]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单元提示里,编者提到: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罗》文是这一理念的一个例证。多年前,人们毁灭了美丽的罗布泊,多年后,人们又重新关注起神秘的罗布泊,一毁一誉,正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教学理念]
本课例以本课题组正实施的《把语文读起来》课题思路为指导。其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式与技巧,锻炼学生主动、自觉、探索的阅读品质,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底蕴。
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前提,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而薄发,广采而约取,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法则。但时下阅读指导是“缺席”、“缺招”、“缺品”。“缺席”——有的教师从观念上就不重视,没有把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引导学生阅读他们应该读的好书当作自己的责任,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阅读指导,甚至反对学生咏诵与阅读;“缺招”——即理念上认可阅读需求和困惑,但却缺少可操作的指导方法,难以进行有思考、有具体策略、有效果的阅读;“缺品”——这是最深层的问题,即教师重视阅读也有一定的阅读指导,但品位不高,可持续性较差,离提高素质和应对考试的“双赢”效果较远。所以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薄弱,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在平常自觉、主动阅读时间少(有也是一些消遣、娱乐性阅读),文学底蕴十分浅薄,中考、基础年级考试中阅读失分严重也就情理之中的了。我们以阅读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课例就是通过各种比较性阅读(广义)与思考让学生在对材料的感悟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三分钟即兴口头作文:《我的家乡》。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成长、生存环境,了解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对家乡环境造成的正面、负面影响,初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导入课文。
观赏多媒体课件《今日罗布泊》,听朗读《壮士,请歇歇脚》,从探险家余纯顺事迹导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