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400字。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宝安高级中学  刘仕坚
一.“陌生”的诗
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转化,可称之为“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
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平时我们要描述某个对象,往往停留于对象的本身。如果我们写山,那就是山,写水,那就是水。可是在古诗里,却有可能“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么,如果山不是山,山是什么?山可以是“千山鸟飞绝”、“空山不见人”中的荒凉、静寂,山也可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迈、出世,山还可以是“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的崇高、永恒。如果水不是水,水是什么?水可以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温柔缱绻,也可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绪满怀,还可以是“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的一片冰心。这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现象,源自于诗歌形象由“实”向“虚”的转化。所谓“实”,是指形象的本身,它实实在在,指向我们的眼、鼻、耳、口等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所谓“虚”,是指形象(或形象的组合)所传达出来的大于形象本身的意义,它无形无踪,依赖我们的领悟、品味、思考,实属得之不易。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平时我们要表现某个对象,一般采用的是有话直说的办法。例如,要写某个女子漂亮,就会直接写其长相打扮气质。别人也很容易知晓其意,不存在理解的障碍。而诗歌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并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还适当地设置了理解的障碍,让人在苦思不得之余豁然开朗,从而更能感受到读诗的趣味。同样是写女子的美貌,《诗经·桃夭》写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交相辉映,少女花样的年华和花样的容颜,便可以想见;《清平调》(李白)中写的是“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专写其神秘之美,佳人耶?仙子耶?令人恍惚迷离不可分辨。《美女篇》(曹植)只用一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就足够了——她的美与万物相感应,万物因她的美而变得温柔多情。以上例子,无一“美”字,又无一字不写“美”。只不过诗人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罢了。这个过程,就是诗歌的语言由“直”到“曲”的转化。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言的一种变形。
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
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
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
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
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