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7900字。
06-07学年上学期水中高二语文半期考试卷
                             出卷:周美庚   一  语基题
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尸骸(hái)    赁屋( lìn)   平仄(zè)     长歌当哭(dāng)
B、蹊跷(qiāo)   坍弛(dān)    虔诚 (qián)  放荡不羁(jī)
C、攒射(cuán)   桀骜(ào)     隽永(juàn)    朔风凛冽(liè)
D、廿四(èr)     歆慕(xīn)   自诩(xǔ)      芸芸众生(yún)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青青子衿(古式的衣领)    足以荣汝身(光荣)
B、其势弱于秦(势力)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C、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  而皆自于人欤(由)  泣下沾襟(哭泣)
D、汝识之乎(认识)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敲打) 虽知而不能言(记载)
3.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
A、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哗众取宠,震撼人心。
B、李老师从教三十余年,桃李满天下,大家交口称赞他好为人师。
C、在电子媒体不可避免地将成为主导的21世纪,方兴未艾的网络出版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
D、邻居们见他工作十分繁忙,而生活却如此艰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买了一些补品送来。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文《游褒禅山记》记写游山,因事而议,前叙后议,叙议结合,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一定的生活道理,对后人处事、治学颇有启发。
B.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开篇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看法,以此提挈全文。行文述史简练,议事精当,对比鲜明,脉络清晰,说服力强。
C.“论”是一种议论文体,如《六国论》、《过秦论》等。而“记”作为古代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一类。它可记游,如《小石潭记》;可记事,如《桃花源记》;可记物,如《核舟记》;还可记亭台楼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D.苏洵,南宋散文家,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他的著作以史论、政论、小说为主,笔力雄健,善于辨析,语言明畅,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8分,每小题2分)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5.文中加点的“站远了看”和“没有什么味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站远了看”是说看长城须远距离。
B、“站远了看”是说看长城不应只看八达岭这一段长城。
C、“没有什么味道”是因为八达岭长城经过人工修缮,并且游人如织,激不起人们对长城的遐思。
D、“没有什么味道”是因为没有保持自然古朴,不能给人更加深厚的感觉。
6.对加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B、这句话的意思是“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C、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第一,长城第二。”
D、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观点。
7.长城文明和都江堰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江堰文明早于长城文明。
B、长城的社会功用不及都江堰,但长城能激起人们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深思,从这一点上讲,长城文明强于都江堰文明。
C、长城文明突兀在外,讲究排场,缺乏活力。
D、都江堰文明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8.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用长城反衬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