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
北京四中2006年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分值:150分 时量:150分钟
第一卷(42分)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18分)
1、加点字音、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暴霜露(pù) 音缪(miù) 系燕父子(xì) 洎(jì)
B、铿然有声(kēng) 庐冢(zhǒng) 硿硿(kōng) 罅(xià)
C、莫夜月明(mò) 思厥先祖父(jué) 窈然(yǎo) 咎(jiù)
D、盛以锦囊(chéng) 彭蠡(lí) 三矢(shǐ) 雠(chó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姐妹俩十几年来相依为命,吃饭时两人举案齐眉,感情非常好。
B.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C.义门是陈村最古老的建筑,与义门形影相吊的是其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老树。
D.这部拿了国际大奖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说是凤毛麟角。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一个球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指挥是否正确,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杀人如不能举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⑦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
⑧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⑤⑦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⑦⑧
6.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沛公安在 ② 教以慎于接物 ③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 急于星火 ⑤ 重为乡党所笑 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 ⑤⑥ B ②④ C ①⑤ D ③⑥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每题3分,共9分)
①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遇到微霜,就会受害。所以成都、福州都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赵佶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只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②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
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
7、对文段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性喜温暖,只能在我国的四川、福建两省生长。
B、荔枝北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可能成为现实。
C、宋、明时期,都进行过荔枝的移植,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D、汉武帝时期曾尝试在长安种植荔枝树,由于养护之人的技术不过关,没有成功。
8、与“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可能实现的。
B、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性的。
C、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植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9、文段②引用苏轼的诗的主要目的是
A、表达苏轼对水果丰富、荔枝鲜美的岭南的留恋。
B、说明荔枝是特别鲜美的水果,吃了以后连官场失意的苦恼都置之度外。
C、借苏轼的诗来反衬目前的荔枝生产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进一步说明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D、借苏轼的诗指出罗浮山下、岭南地区从古以来就是盛产荔枝的地方,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三、文言阅读(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