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00字,2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  《孟子》
教者   甘肃榆中恩玲中学(730100 )   白瑜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德育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
1、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2、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设想: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孟子思想,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这些都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分上下,为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