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00字。一、基本设想
1.从结构分析入手使学生粗知课文大意
本文虽是一篇谈话记录,但结构完整,可以视为一篇短论。全文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第1至4段)写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回答梁惠王的问题,实际意思是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之举不过是行小惠而已,而其好战残民则与邻国之君无异,所以天下之民不至;后一部分(第5至7段)写孟子因势利导,提出使天下之民归附的主张,即实行王道,“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前后关联十分紧密。再从行文看,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而又两次提到“凶”年,已暗含“罪岁”之意;结尾则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应之,可谓首尾圆合。弄清文章结构上的这个特点,大意不难掌握了。
2.作适当讲解以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本文重点是后一部分,难点也是这一部分,因为这里说的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它既是本文主旨所在,又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学生读这一部分如果只看到孟子所描绘的那个“王道乐土”,而不了解它的实质,其记诵恐怕难以持久。办法是:(1)联系复背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发学生认识“道”与“人和”的关系,这个“道”就是本文说的“王道”,即施行仁政;(2)联系《孟子·梁惠王》(上、下卷)中的有关章节讲讲孟子的“保民”思想,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这一步要放到学生基本成诵之后来做,而且只能占少量时间。
3.注意启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这篇谈话其实包含着不少的“潜台词”,如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作一点分析,学生定会感兴趣的;对于孟子言辞的技巧也应给予注意,他的设喻十分巧妙,正所谓“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后汉赵岐《〈孟子〉题辞》),颇能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