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简述如何帮助学生完成阅读训练
南京九中 徐志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老师平时也非常重视阅读训练。但是,在考试中,阅读却是学生的主要丢分项目,已经成为了学生很难逾越的难关。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总是无法抓住题目关键,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漏洞百出。而类似的题目,在平时的教学与练习中,早已反复强调,在考试分析中学生也并不觉得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主要课题。我认为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阅读题,原因不仅仅是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做好阅读题,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外,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如下:“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阅读当以理解与鉴赏为主,我们看一看阅读题,除了少数题目考察学生的积累之外,大部分题目都是检测学生的鉴赏与理解能力。而学生的问题恰恰在于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不能准确全面地分析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全面地分析文章内容以及题目要求。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就应当培养学生能够在阅读训练中恪守准确、全面的原则。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审题和答题时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完成。
考试时间有限,反复阅读文章并不现实。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文章,对于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议论文和说明文段落清晰,中心句明确。当学生阅读此类文章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迅速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再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可以在审题之后准确地找到答案所在的相应段落,准确地答题。
例如在2006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就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2-4小节的第一句话就准确地概括了全段的内容。而考题1就是让学生归纳我国春天的三个特点,正好可以和三个小节的中心句相呼应。考题2询问第二节所举的事例的作用,如果学生明确了第二节的中心句,把握这一节的说明内容,也就可以很准确地把握答题的方向。
散文、记叙文、小说这类文体,结构较为复杂,如果分析结构往往会花上较长的时间。同时这类文体的内容非常丰富,把握结构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