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4000字左右。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理解“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10个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赏析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出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品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读背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记游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咆哮千里,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千姿百态,高峻壮观的三山五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其中,拔地通天、擎天捧日的泰山,更是雄居五岳之首,为历代文人墨客讴歌、赞美。桐城派姚鼐的《登泰山记》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雄伟与壮丽。(利用多媒体播放泰山风景图片)
二、简介作者
1.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2.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奉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泰山
泰山居山东中部,主体在泰安城北。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的顶峰叫玉皇顶,又称天柱峰,上有玉皇庙;东有日观亭,亭内可观日出;西为望河亭,日落时可遥望黄河。玉皇项下有碧霞元君祠,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原名昭真祠。南天门在碧霞元君祠西,上有“望夫亭”,可望泰安城全景。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因而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