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20字。
第23课 登泰山记
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满华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本文字词不是太难,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的点拨。重在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把握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本课大约需要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姚鼐( ) 南麓( ) 石磴( )
汶水( ) 徂徕( ) 绛皓( )
岱祠( ) 石罅( )
答案:
nài lù dèng wèn cú lái jiàng hào dài cí xià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答案:
B应为“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③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④道皆砌石为磴( )
⑤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⑦明烛天南 ( )
⑧望晚日照城郭 ( )
⑨乘风雪( )
⑩长城之限( )
答案:
①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②当:在。其:指泰山。 ③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④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⑤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⑥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⑦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⑧ 晚日:傍晚的太阳。 ⑨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⑩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4.了解作家、作品及有关背景材料:
⑴介绍作者、作品。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⑵背景材料: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3.预习思考:
①作者是按照什么路线登山的?
②作者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