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60字。设计创新,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化长为短,化繁为简,充分体现了课改的人本精神。
《包身工》教学设计
设计者:广东省吴川一中 项炳生
1、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包身工》。《包身工》是作者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并在详细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文章真实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2、学生分析:学生有较强的自读能力,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习惯,但文本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把握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鉴于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发兴趣,加强讨论。
3、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充满热情地获得知识,促使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所以我把本课设计为报告文学鉴赏课,摒弃了结构段落划分、人物分析、主题思想提炼三大板块的程式化教学模式,而选择了比较阅读这一角度,充分挖掘课程的价值,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 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⑵ 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包
身
工︾(一) 唤起责任 导入课文2分钟同学们,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天下为公,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深,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越来越广泛,像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选举权、游行示威权等等,同时这些权利还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利,在法律上的含义是公民有做这件事的自由,也有不做这件事的自由,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70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中国工人却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去看看这些包身工到底过着怎样的非人的生活。随着老师的思路逐渐进入课堂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回溯到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