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60字。
《雷 电 颂》教学设计
依舟(ququ197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了解创作背景,戏剧文学的特点,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4、领会作者抓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学习屈原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和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内心独白《雷电颂》的含义。
2、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3、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字典通读课文,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澜(lan2)  污秽(hui4)  
     犀利(xi1)    劈开(pi1)  稽首(qi3)    驰骋(cheng3)  虐待(nüe4)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踌躇:犹豫。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3、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而且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心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教学设计:
一、走进屈原,激趣引读。
同学们,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谁来说说看。
教师引读:是啊,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与作者)
下面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以表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mi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背景简介:《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