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3000字。《梅园新村之行》教案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掌握访问记的结构何写法。
2、学习课文以环境和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3、学习课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突出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了解、掌握访问记的结构何写法。
2、学习课文以环境和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以环境和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默读、思考、讨论、总结。
授课时数: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1978 ),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诗作和历史剧影响最大,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剧本《屈原》等。本文文体是访问记,选自《南京印象》。
二、学习新课:
1、背景资料简介。
梅园新村在今天江苏南京市长江路上,原国民政府总统府以西 100 米处,由多座房子组合而成,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的住所在 30 号。“之行”点明了文体,文章记叙的是作者走访的所见所闻。
2、掌握字词
崎岖 闲暇 轨范 观瞻 体统 拂逆 恭维 微末 繁剧 避易 帷幕 小巧玲珑 刻不容缓 眉宇轩昂
3、学生阅读课文。
理解文章的结构。
本文是访问记,属记叙文范畴,一般按时间顺序记叙,请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的结构安排。
提示:文章按照什么样的时间顺序来组织?
明确:访问前、访问中、访问后的顺序。
访问前:1—4段,写去梅园新村的路上所见所感。
访问中:5—12段,写梅园新村的环境、梅园新村30号周公馆的景物及其主人。
访问后:13段,写离开梅园新村路上的所见所感。
这篇访问记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明确:
作者写自己与周恩来在梅园新村的一次短暂会见,真实地反映了周恩来在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时期的生活情况,展现了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
本文是访问记,如何表现主人公身处逆境、坚持忘我工作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其工作及生活环境。
请学生自己看课文,理解作者如何交代周恩来工作的环境。
交代环境分为两类
1、外部环境的描写:
梅园新村的位置:在国民党政府附近,而且周围特务机关林立,说明周恩来正是在敌人心脏理同敌人斗争,足见斗争环境的险恶。
2、内部环境的描写:
主要写客厅,突出小圆桌上一盆雨花台的文石,用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象征了主人的精神。
在描写了环境之后,作者正面写周恩来的肖像。
第一处:
仅两个月不见,恩来先生比在重庆时瘦了。大约因为过于忙碌,没有理发的闲暇吧,稍嫌长的头发愈见显得他的脸色苍白。
(足见主人公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
第二处:
轩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朗的谈吐,依然那样的有神。
(主人公在繁剧的事务面前,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对人物描写,短短几笔突出了周恩来为民族的命运而日夜操劳、不畏艰险的坚毅乐观的革命精神。
三、小结:
本节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文章的主旨,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掌握文章学习的要求。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