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之行
郭沫若
目的要求: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2、学习周恩来同志无私无畏,为人民事业勇敢斗争、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色?然后教师适当提示点拔。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去日本留学。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同年与成方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回国后弃医从文,专事创作,并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受党的委托,组织和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救亡运动。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工、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领导职务。郭沫若的著作极为丰富,大多已收入《郭沫若文集》。“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二、写作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周恩来同志受党中央的委托,代表中国共产党也到南京,住在被称为“周公馆”的梅园新村三十号,继续联合各民主党派跟国民党进行政治斗争,争取和平民主的实现。当时,以“社会贤达”闻名的郭沫若,到周公馆拜访了周恩来,并写下这篇访问记。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
What(写了些什么?)——Why(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How(是怎样写的?)
四、讨论分析
㈠内容及结构(本文写了些什么?)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点拨:按访问顺序,由远及近,由外向内,由景及人来写。
2:请同学们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点拨:通过理清行文思路,弄清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去梅园新村及路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5—12段):写访问梅园新村的见闻。
第三部分(13段):写离开梅园新村。
3、阅读第1-4段,思考:
⑴作者写“国府……从门口望进去,相当深远……”并对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进行了评议,其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