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80个字。
名著阅读应把握好四个度
尹春峰
新课标的颁布,中学语文教师达成了一种共识:名著阅读很重要。可是,名著阅读在中学生那里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尴尬。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名著和高考、中考没有多大关系;二是即使读,专家、老师推荐的名著没意思,喜欢另起“炉灶”,读韩寒、郭敬明等,以及现代杂志中的爱情故事;三是勉强阅读老师推荐的名著,却又受到了时间和阅读经验的限制,有的半途而废,不知所云,有的草草收兵,收获甚微,出现了“浅阅读”的现象。如何指导、评介、促进名著阅读,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见识。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必须把握好四个“度”。w
第一、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推介时要注意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指导学生拓开视野,熟悉自己要读的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阅读书目。目前的教材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3部名著,如七年级上学期就推荐了《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三部作品。对这三部作品,学生反应不一:《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喜欢,而《繁星·春水》多数学生读不下去。其实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一个人读书都有很强烈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因为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认知水平不是很一致的。就这方面而言,一学期只给学生推荐三部名著的做法是荒唐和愚蠢的。有些名著学生不爱读,有些名著学生读不了,而学生喜欢读的名著又不在此之列,这势必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和文学家的成长历程,他们同一时期所读的书都不尽相同,有的差别还很大。在《我们怎样学语文》一书中,许多人士就深情地描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情景。他们有的读《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但也有的读《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济公传》等武侠小说。这说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不会因读不同的书而影响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