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个字。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2、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默读文本,感受苦难
牛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但从牛汉的追忆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他心情的沉重?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1作者在说起往事时很压抑、很沉重。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成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
2这种沉重还因为作者有感于当时农村文化的落后。作者说,在当时的乡村,“书和红薯”都是“稀奇的东西”。他的老师“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一个班级,三个学生;十几个人,四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学习……
……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第一本书”的故事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啊,由于当时乡村经济文化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以及闭塞,人们的生活是艰难而沉重的,自家的窘迫,乔元贞家的苦楚,还有那些一样贫穷的“乔元贞”们的家庭也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为活着而活着。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让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追忆往事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