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60字。
7 陈奂生上城
【背景资料】
    一、作者简介
    高晓声,1928年生,江苏武进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十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二、作者自述
    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    
                                    (高晓声《且说陈奂生》)
    三、精神贫血的农民(颜敏)
    高晓声(1928—1999)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先后发表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这个系列中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期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行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陈奂生上城”固然透露了农村变革的必然趋势和陈奂生迈向新生活的信息,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向我们描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陈奂生的真实的精神状态。
    时代进入了新时期,农村因经济政策的调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陈奂生的生活日渐好转,“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生活的自信心开始恢复。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无忧无虑,在麻木中沉睡的精神生命也开始复苏,他有了朦朦胧胧的自我表现的欲求,产生了自尊的需求,尤其有一种想讲话的欲望。可是,陈奂生感到苦恼的是,他有欲望而没有能力,“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也就是说,他患了“失语症”。这种症候显然与他这几十年贫困的物质生活有关。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惟一的乞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完全可以想像,在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况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精神生命萌动后的陈奂生,感受到不会说话、没人听他说话的苦恼与自卑,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自尊,他甚至盼望遭遇一件奇遇,他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果然,他这次进城还真的遭遇了一件众人愿听的事: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天的高级房间。虽然五元钱的花费使他心痛不已,但“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他感到了精神的满足。
    不过,陈奂生的精神满足,并不是出于建立在自己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真实欲求,而是一种“阿Q式”的虚幻的精神满足。从陈奂生在招待所的懊恼心态和报复行动可以得知:他确实能感知的自我欲求还是钱,他最关注的也还是单纯的生存环境;县委书记的汽车和高级房间的一夜享受,不但对他陈奂生的个人命运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而且也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儿真正的生命愉悦;他的“自豪”不过是因为事情的结果已经无法挽回之后的自我抚慰,是把客观上的受挫幻化为主观的满足罢了。同时,他由此获得的自尊也是虚妄的,因为他的自尊不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人钦羡的目光中,这种世俗的钦羡实质上是传统宗法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的残余。
    从陈奂生向往精神生活到获得虚幻的精神满足的过程表明,陈奂生缺乏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丧失,从根源上说,无疑是长期物质生活的贫困、主流意识形态的“镜像”意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因袭所造成的;从结果上讲,则使陈奂生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而且他无从寻找精神的充实。如果我们把陈奂生与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在精神状态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中国农民的思想文化意识的转变远远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么大。如今看来,陈奂生式的精神贫血,依然是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滞后因素。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示范教案】
陈奂生上城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着重分析把握小说的主人公陈奂生的形象特点,领悟小说的主题。
    2.学习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梳理情节,引导学生善于领悟作品情节设置的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品味语段,学习我国传统心理描写的技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