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50字。  
《走一步,再走一步》单课淘金 
山东 郭玉金
一、【基础知识】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字词: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à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ò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3、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二、【课文剖析】
1、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2、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3、方法借鉴
①、巧用伏笔,娴熟叙事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使正文浑然一体。
②、准确描写,恰当运用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③、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但作者让小事升华到人生的前进历程,从中懂得在面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从这上点来说,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④、重难点分析
A“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在父亲的引导下,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