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50字。 
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 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