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000字。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第一课时)
                                                            靳绍辉  2007.2
一、学习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其)在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二、考纲解读:
全面准确记忆(层次A),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解释)和判断(层次B)。
三、考点精要:
(一)虚词的含义和范围: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表示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考出现频率高、功能比较重要突出的虚词,最主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回眸高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05山东卷)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解析】选D。(A、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来/介词,表对象,把,将。 B、其:人称代词,她,指周丰母亲/指示代词,那,那些。C、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D、与:连词,表行为的伴随,和,跟,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06山东卷)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B.何者?上下之分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大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解析】A被/替,B用于疑问句句末,加强疑问语气/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D凭借/因为
(三)试题特点:
(1)题型设计
主要是选择题,大体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四个选项四个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每项各选两个句子,一句选自考卷的文言文,一句选自所学过的课文;同一选项的两个句子包含有同一个虚词,这是各地考卷最通用的题型。
②四个选项同一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③两两比较判断不同虚词用法和意思的异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还会发现不少句子的翻译和句式辩析也涉及到虚词,足见其重要性。
(2)题目用语
考察虚词的试题,题目用语有两个关键词语——“用法”和“意思”。要从用法和意思两个方面去回忆、推断,要注意题干要求的选项是相同还是不同。
(四)妙法解疑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的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句子的虚词用法;②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辨明上下文的关系;③通过分析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是否相同。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可译为又、还、并且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