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150字。
教学进度表
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18.31---9。6《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6
29.7---9。13《紫藤萝瀑布》
《童趣》6
39.14---9。27综合性学习6第一单元测试
49.21---9。27《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6
59.28---10。4国庆长假6
610.5---10。11《我的信念》《论语十则》6第二单元测试
710.12---10。18《春》《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6
810.18---10。25《秋天》《古代诗歌五首》6
910.26---11。1综合性学习6第三单元测试
1011.2---11。8《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6
1111.9---11。15《月亮上的足迹》《山市》6
1211.16---11。22综合性学习6第四单元测试
1311.23---11。29《风筝》《散步》《羚羊木雕》6
1411.30---12。6《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6
1512.7---12。13综合性学习6第五单元测试
1612.14---12。20《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6
1712.21---12。27《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6第六单元测试
1812.28---1。3期末复习
191.4---1。10期末复习
201.11---1。17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