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70字。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由浅入深,体会文本的主题。作业设计新颖,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北京的胡同》教学设计
五十四中学 詹细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重要词句的品读,领悟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
2、了解衬托手法,理解用较多文字写家乡小巷的用意。
3、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说明:本文是一篇有一定难度的文化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胡同的生活特点,以描写家乡小巷为衬托,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精神——温煦、质朴、对生活的韧性的深深眷恋之情。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实则洋溢着作者款款深情。对于生活阅历尚浅的六年级学生而言,作者内敛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文章主题,都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所以教学中,重在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抓住胡同和家乡小巷的共同点,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胡同的文化内涵。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据此,确立了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
难点:领悟用较多笔墨写家乡小巷的用意,以及“韧性”的含义。
(说明:作者通过描写胡同特有的人、事、景,展现了北京胡同的特色。从而揭示胡同的文化内涵。所以,从重点词句入手,较易低年级学生掌握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写家乡小巷,是有其深意的,但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以此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去北京旅游,你会去哪些地方呢?理由何在?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对老北京民居四合院和胡同的介绍)
2、出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北京的胡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由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作者。
(说明:旅游话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而各种胡同图片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