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0个字。
灰色人群的戏剧人生
——解读《日出》和《钦差大臣》选段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王顺宏 丁海意
我国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日出》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禺先生塑造了一批与当时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灰色人群,他们仿佛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了“多余人”。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果戈里的《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赌博输光了钱的贵族纨绔子弟赫列斯达科夫,被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误当作“钦差大臣”,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种种闹剧,刻画了一个游戏人生的“钦差大臣”形象,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两部戏剧着力表现了一个灰色人群的戏剧人生,颇耐人寻味。
一、卑怯懦弱的“多余人”
《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嘲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亭打昏在地。
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但这些都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一副懦弱的可怜像。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有跑回来了,因为现实逼得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却因此而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
从黄省三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黄省三的性格的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已显露无疑。他一生无所作为,看不到前途,理想幻灭,彷徨于灰色人生中,庸俗苟且、卑微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