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00字。
课内课外衔接阅读写作并轨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文建华453400
在语文教改方兴未艾,语文教学日益科学化的今天,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通过几年的实验和探索,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新方法——“双促”式教学法,即以课外促课内,以阅读促写作,实行课内课外衔接,阅读写作并轨。实践证明,它的可操作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某些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一种陈旧复杂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少、慢、差、费等现象。因此,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改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可谓金玉良言。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杆猎枪”,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学会创造。一句话,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抛弃那种单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刻板机械的教学程式,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境界,增强语文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不能排斥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传授知识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基础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更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材的枯燥单调,教法的僵化陈旧,再加上高考的竞争压力,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倦感、畏惧感和自卑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激情和信心。可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浓厚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引导、教育、感染、点化、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否则,任何内容和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实践告诉我们,大凡语文素质高、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他们善于动口动手,多读多写,勤于思考,关注生活,涉猎广博,持之以恒。学生有了这些习惯,就等于在语文学习上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急于求成,往往要通过“逼——激——放”三步乃至多次反复,学生才能由“必然王国”跃进到“自由王国”,由“自发革命者”变成“自觉革命者”。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首先提高一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心理素质:一是高度的敏感能力。就阅读来说,即获得“语感”“文感”“情感”的能力;就写作来说,即感知材料、组织材料和表述材料的能力。二是特定的思维能力。就阅读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按照规定的目标,正确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写作而言,则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驰骋想象,创异求新。三是巧妙的联想能力。通过联想,学生既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又可对新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发现更新的知识或提出更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品格。陈军先生在《论语文学习的创造品格》一文中指出:“创造作为一种精神、品格,是内隐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形之于外的是方法与技能。”“在中学阶段培养创造品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品格,应着重培养他们对问题敏锐的洞察能力、透彻的钻研能力和准确的推断能力,这三者是创造的根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