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70字。
《六国论》学案
河南镇平雪枫中学 杜学峰
一、课文导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一目了然,鲜明突出,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体现作者写此文本意的句子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2.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试作分析。
文章开头提出“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紧接着将这个论点分解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中间部分以史实为依据,先从正面论述,韩、魏、楚因“赂”而亡,齐、燕、赵因力量“孤危”而亡;再从反面假设申述,若“不赂”秦,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最后讽喻现实,点明作文目的。全文紧扣“弊在赂秦”这个中心,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鉴赏评价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文章除了具有一般议论文用词准确、简练的特点外,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大大增强了政论的尖锐性和战斗性。
本文的语言特色首先表现在其准确性与分寸感上。如文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本文语言也比较简练,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结句又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
其次为了论证的需要,文中有时直书径言,有时设问辩难,语言富于气势,大大增强论证的力量。文章开头用“非……不……”的句式提出本文的论点,语意肯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的浅陋之见,使主旨鲜明突出,无懈可击。文中围绕总论点所举的两个论据,前者是直抒己见,后者则用假设问答。这样写,在形式上不感呆板平滞,在内容上又切合情理——因为六国中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齐、燕、赵并未赂秦,所以作者用设问的形式接着予以答辩,就无懈可击了。
文章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两个“百倍”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接着以“今日”、“明日”相连续,极言割地之频;以“五城”、“十城”极言割地越来越多;以“一夕”二字,夸张苟安时间之短。前后对照,写出了赂秦者的困境。“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生动地说明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真理。“如弃草芥”和“犹抱薪救火”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前句表现了“举以与人”的轻率态度;后句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这些用语近乎夸张,却令人不感失真;相反,倒觉得入情入理。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赂秦者大为失策!
另外,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更增强了文章的感人力量。文中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把“理定而后辞畅”作为“立文之本源”(《文心雕龙·情采》)。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辞,即文章的语言艺术。苏洵的这篇《六国论》,全文只有五百多字,主旨鲜明,说理透辟,语言畅达,无一句废话,可以说是一篇“理定”、“辞畅”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