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10字。
《散步》课堂教学案例
□李 微
[案例背景]
今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我按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讲课,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神采飞扬,就这样顺利地进入到第四个环节——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联系课文进行品味探究。我期待着学生能马上提出我所预设的问题,以便直奔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沉默,思考,课堂一片寂静,我等待着。可是,两分钟过去了,仍无人回答。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贯的做法是:打断他们的思维,越俎代庖把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按预定的方案“顺利”完成教学。课后,曾有学生和我交流:“老师,如果你能多留点时间给我们,我们一定能有自己的见解。”而我总是敷衍:“教学进度完成后,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就让你们这么做。”面对这永远未能兑现的“承诺”,学生总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今天,正当我也想继续这么做的时候,忽然,一个男学生抬起头,急切说:“老师,能不能再等一等?”一呼百应,教室里纷纷响起了“请求”。望着一双双大胆而自信、执着而期待的眼睛,我心中不由地一震:我今天能再一次无情地剥夺学生探究的权利,熄灭学生成功的欲望吗?想到这里,我微笑着宣布:“好,老师等着你们。”学生惊喜万分。
[案例描述]
我一边在教室里巡视,一边观察着学生们专注思考的神情。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分钟过去了,果然有学生举起手:“老师,儿子少时听从他的父亲,长大后还会听他爸爸吗?”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这不正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很好契机吗?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马上有几个男生高声回答:“会!”
我饶有兴趣地追问:“为什么?”
“爸爸已经为孩子做了表率!”
“是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我看过电视公益广告呢,一个孩子看见妈妈给奶奶洗脚,自己也模仿着给妈妈洗脚呢,多感人啊。”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
我相机引导:“看来大家读懂了文章,体会了亲情,理解了父母的表率作用。那么,请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
学生略加思索,有的说,文中描写“我”作思想斗争的段落很感人,有的说,文章最后一段很有哲理。于是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