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90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光银进
教学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正确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欣赏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领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预设
对话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多重对话,师生共同完成诗歌的赏析,力求促进新知的生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它们贯穿繁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同样的选择,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