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0字。《长亭送别》探究型课例
□孙 跃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体验莺莺的心情为突破口,以鉴赏景物描写为桥梁,我重点设计了“试与莺莺共悲愁”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个话题进行探究。
课的价值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本节课在诵读中,以话题探究代替教师的讲解和零碎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问题生成空间。预设的问题又能增加探究的有效性。“改写创作”既能调动学习兴趣,又可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课前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创设情境氛围。 导语:“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唐代大诗人杜牧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又在耳边回响。“离别”,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的话题。我们再一同走近王实甫,去体验莺莺和张生的刻骨铭心的别离。
二、切入文本
1、通过简单问题,预热课堂。
本折戏中特定的空间?(长亭)特定的时间?(秋天)特定的时刻?(送别)
2、课文演绎一个缠绵悱恻的“秋天的离别”,请围绕话题,品读曲词,走近莺莺的内心世界,并探究景物的特征。
三、话题探究
展示探究话题一:试与莺莺共悲愁
请同学品读课文中的曲词,讨论在这特定的时空交织之处,莺莺有哪些复杂的心情?
教学预设:
1、离愁别恨
([上小楼]中“昨日成亲,今日别离”,“成亲时难别亦难”依依惜别贯穿全篇。)
2、埋怨不满
①从哪可看出莺莺的埋怨、不满?
([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莺莺在两下里”表现得尤为强烈。)
②莺莺愿不愿张生去考状元?埋怨什么?假如张生出身名门,家有上亿资产呢?
(不愿意,莺莺有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世俗观念的怨恨。)
③指导学生以“恨”的感情读《朝天子》,体会她对功名的蔑视。
3、轻功名 重爱情
①文中还有哪些曲词体现了莺莺对功名的蔑视?
([幺篇]中“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她对功名的蔑视和对爱情的珍惜。[二煞]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终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担心也表现了这一点。)
②为什么担忧?张生考中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