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00字。
墨江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必修5)试题卷
命题人:张庆军 审核人:尹素青 时间:2007-11
本试卷26题,问卷4页,答卷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卷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在答卷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
2.所有选择题和非单项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卷全部收齐无误后方可离开。
第Ⅰ卷 阅读鉴赏 (52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28分)
(一)古诗文默写,补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共10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 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 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韩非囚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乾卦》)
(二)诗歌鉴赏(5分)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此诗选用了哪几种极具典型性格的物象来渲染初冬的绚丽和生动。(2分)
7.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苏轼创作此诗的意图。(3分)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8.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2分)
《左传》是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佗邑唯命
B.姜氏欲之,焉辟害
C.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D.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0.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虢叔死焉 B.君何患焉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1.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C.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12.下列各组带点字词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④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 (3分)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