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38张,内容详实,另有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意向:
1、引导学生复习或国至秦统一的这段历史,并适当补充与本文有关的细节。
2、阅读本文,可通过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 —— 刺的缘起,发展 —— 刺的准备,高潮 —— 廷刺秦王,结局 —— 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3、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自学和辅导的重点都应与教学目的一致。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 . 通假字 1 . 古今异义 3 . 一词多义 4 . 词类活用 5 . 特殊句式 6 . 重点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战国四大刺客 要离 专诸 聂政 荆轲
看图,说一个成语并指出出处 (图穷匕见)
(二)关于《战国策》 (试填空)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