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70字。
阅读教学: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汝湖中学 陈惠婷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阅读教学在某中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从阅读教学做起。促进三个“对话”交流,教师要改变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的目的。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都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不管是过去的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提倡的创新教学,语文教师们总是把其放在首要位置,时到今天,这种受重视的程度仍在继续着。随着许多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被深入探究,实践也证明了语文教学重视阅读教学有其科学性、必然性。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语文课改就成功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存在着三类主体——两类阅读主体即师生双方,还有一类是文本背后的主体即作者,这三类主体缺一不可。阅读课文实际就是这三者进行相互“对话”的一个过程,即“师生之间的对话”“生本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惟有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充满互相尊重、互相宽容的民主精神。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好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究,学生们才能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从三个“对话”做起:
一、“师生对话”,诱发创新
阅读教学归根究底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谓理解,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包括我们要常常提醒学生注意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第二,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意义的。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的理念里,也许人们会觉得教师才是理解的主体,学生则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这种做法在课改创新后的课堂里已不再有用。现代的教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只有师生之间进行民主、平等地沟通、交流,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这就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其它两个环节进行的好坏。
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可做好以下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