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670字。
《六国论》学习指导与同步练习
贺州高级中学 曾春晖
学习指导
一.作者及历史背景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教二子读书。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为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有《嘉祐集》。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由于因循守旧,政治混乱而相对衰落,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大夏”,今宁、陕、甘西北部)侵扰,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软弱,“澶(chán)渊之盟”(澶渊,古地名,今河南濮阳县西北)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招致灭亡这一点(古人论史事不一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六国灭亡在于赂秦”,此不免片面),批评宋朝贿赂辽、西夏以求苟安的不当,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御外侮。此文文笔纵横恣肆、简劲切洽,是议论文之典范。
二、课文内容简析
1、课文共5段,可根据论证过程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1段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写法:开宗明义,正见胸有成竹;要点已定,可作论述依据。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第二部分(2-3段,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论述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战攻更多,而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方法:例证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引证法(以地事秦……火不灭)。
第3段:论述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
对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
(3)第三部分(4-5段,结论)申明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4段:并力抗秦可抗秦,为秦人积威所劫而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5段: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更不应当--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
2.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
(1)主旨
文章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贿赂敌国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必然招致灭亡。以此讽喻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应奋起抵御外侮。
(2)特点
①论证透彻,结构严谨
┏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结构:分别论述分论点:引论--本论--结论。
②语言运用特色,气势雄健。有对偶句,排比句,有引用、设问、比喻等。
三、请逐字逐句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