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题,约6890字。 
北京市密云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测试卷 
命题人:项青松  2007年12月12日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人才济济(jǐjǐ)  乳臭(xiù)未干       残垣(yuán)     自缢(yì) 
B.虚与委蛇(shě)   大腹便便(piánpián)   溘hè然         猗(yī)郁 
C.一椽(chuán)    否(pǐ)极泰来       踯(zhí)躅(chú)   伶俜(pīn) 
D.赍(jī)志而没   诟(hòu)厉          脉脉(mò)        琐屑(xìao) 
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相形见绌   病入膏盲     草菅人命    沧海一栗  
B.浩荡    诧傺    杂揉    芰荷 
C  铤而走险  得陇望蜀  世外桃源  功德无量   
D  家喻户晓  下落不明  锋芒必露  汗流夹背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B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C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翼而飞的精神值得提倡。 
D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4.下列有关郁达夫、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C.郁达夫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 
D.朱自清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海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因其共收录了305篇,故而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分为“风”、“雅”、“赋”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由于《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从而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B.《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C.《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D.后世将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称之为“楚辞体”或“骚体”。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诗经》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长篇抒情诗。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D.“乐府诗歌”原指汉代官府(乐府)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部分诗歌,后来泛指各朝民歌和一部分文人创作的具有民歌特色的诗歌。 
8.下列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步余马于兰皋,驰椒丘且焉止息  焉:于彼,在那里。 
B.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  不吾知,即“不知吾”。信,确实。 
C.贫贱有此女  贫贱:清贫卑贱 
D.渠会永无缘  渠会:和他相会 
9.选择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 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虽然。惩,惩罚。 
1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4分)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 诟(耻辱)。 
D、可怜体无比,(值得怜悯)阿母为汝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无约束) 
12.下列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来即我谋:来和我商量 
B.将子无怒:请你不要生气 
C.载笑载言:又说又笑 
D.无与士耽: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 
13.下列各句中与“还必相迎取”的“相”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相见常日稀        B儿已薄禄相      C会不相从许        D嬉戏莫相忘 
二、阅读下面一段《离骚》,完成3-7题: 
  忳郁邑余诧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嗑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①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之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②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咗末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言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④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4.、划线四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宁愿突然死去或流落他乡,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B、②句:方的和圆的怎能相合啊?道不同又怎能相处? 
C、③句: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去观察广大的土地。 
D、④句: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喜欢修身养性,并习以为常。 
15.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将那些无耻小人比作鸷鸟,说明他们必定会失道寡助。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16.对这一段《离骚》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B、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 
C、语言上运用了许多联绵词,如“诧傺”“忳郁邑”“陆离”“芙蓉”等,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诗人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叙说了自己流放的经历。 
17.简答:诗人用了哪些东西来比喻自己与众不同的品格?(3分)                                                                       
18.“余不忍为此态也”,“此态”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三、阅读《孔雀东南飞》选段,回答问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19.给本段拟个简短的标题。(2分) 
20.本段写了哪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21.从“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可看出刘兰芝怎样的心情和性格?(4分) 
四、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6分) 
2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4.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