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50字,后附教后感。
文学意境的特征  
顾祖钊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写法。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语设计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理论百草园中的一朵艳丽璀璨的奇葩。但是,要将这样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美学理论讲清楚诚非易事,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章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框架。  
板书  
        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   情中见景式 情景并茂式   
特征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三、研读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和虚实相生四类的例诗与评析文字,自己再举一个,仿照评析。  
景中藏情:  
如杜甫绝句《漫兴》: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一无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而这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情中见景:  
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此诗全作酒后谵语成篇。可笑的逻辑、荒谬的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的形象便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了。这不仅是“情中见景”,更是“语中见景”了。它有点类似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显示个性的手法,又是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皎然认为:“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也就是认为意境中的景物和情感的处理方式,可有多种形式。如果说上述“景中藏情”者,是以“偶实”的面貌出现的;而第二种“情中见景”式,便是以“偶虚”的面貌出现的了,仍算“情景交融”的一种方式。  
情景并茂: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