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50个字。
语文阅读情境化教学例谈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把阅读教学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必须的。
先看一个课例:我在教《凡高传》时,让学生互相质疑、解答,老师只是欣赏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短暂的时间里,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一节课就在热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结束了。如果就到这里,绝大多数老师会对这节课很满意。但我总有一种失落感:下课后的学生,脸上带着欢乐和满足。凡高的激情和痛苦,并没有像预设的那样传给学生,我所定下的“让学生体会、理解凡高的激情,进而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态度”这个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课后进行反思,归纳出以下原因:学生的生活积累少,情感世界单一和教师重知识轻体验的功利思想。
确实,凡高献身艺术的执着、激情和所承受的痛苦以及这种激动与痛苦相互胶着的境况,怎么能让并无多少生活阅历且知识面不广的学生轻易理解呢?但这又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李密在《陈情表》中所流露出的悲苦之情?甚至上完了杜甫的《石壕吏》,学生在课间也洋溢着一片欢笑?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轻体验,当然学生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
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写的作品,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难免有体验的隔膜。语文老师要力争不仅仅侧重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梳理,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文本的特质,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唤起情感的体验,并对学生的这种体验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强化。做到每一篇课文甚至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真正有新感受、新体验、新认识,并且在课后能潜意识或显意识地强化、延伸。
体验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深的体验,唤起相似的生活感受,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表达体验提供了良好的语境。巧妙造境能让课堂充满灵气,让学生的体验与表达得到充分发展。要善于挖掘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入境体验,才能打造出课堂的精彩点。
一、 关注语言材料。
语文教师都知道一个事实,作为文本的读者对阅读作品的审美观照和审美欣赏,不过就是依据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点非常有限的语言文字而已。要挖掘运用好文本的语言材料。感性语言材料是形成语言体验的突破口。深度的体验需要挖掘运用好文本的感情语言材料。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巧妙地把“山林之静”、“潭水之清”等抽象感觉融化在对“水声”、“游鱼”等的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