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20字。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培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
重点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
难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进滕王阁,走近王勃
我们祖国的版图北起白雪皑皑的大小兴安岭,南到碧波荡漾的南海,西起空灵神秘的雪山戈壁,东到云蒸霞蔚的东海。在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庙宇、楼阁园林,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前三者,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烂熟与心了!从这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由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1、滕王阁
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2、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三、通读全文
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3、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4.知文体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全盛。这种文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讲究对仗,一般四六。
②平仄相对,音律整齐。
③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读准音调,领悟节奏。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等。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或七字句连用,用于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用于叙述或抒情的展开。这此句式,根据表意需要,交错使用,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读法: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1)孟学士/之词宗(3---3式)
(2)临/帝子之长州(1---5式)
(3)钟鸣鼎食/之家(4---2式)
(4)响穷/彭蠡之滨(2---4式)
(5)幸/承恩/于伟饯(1---2---3式)
七字句读法:(1)襟三江/而带五湖(3---4式)
(2)都督阎公/之雅望(4---3式)
(3)龙光/射/牛斗之墟(2--1--4式)
(4)秋水/共长天/一色(2--3--2式)
节奏的准确性有利于意思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教师要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