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合理,知识点全面,每节课后都附有课堂练习,还有一份单元测试题。约48740字。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
liushengcheng
单元提要
本单元课文以“爱”为主题,几篇文章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呼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单元概况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单元教学要求
(一)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的“爱”和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二)学习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从而提高描写能力。
(三)掌握记叙的顺序和线索等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
(四)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单元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二)精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
(三)体会记叙文的语言特色。
单元教学难点
(一)领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二)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初步感受典范作品的语言风格。
单元课时分配
《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时
《背影》 二课时
《台阶》 一课时
《老王》 二课时
《信客》 一课时
单元教学建议
(一)朗读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饱含深情的散文,所以十分强调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我们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带感情的朗读课文,对于重点段落还要求能够背诵。
(二)查找资料
查找与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资料,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所
6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分析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3)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 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专业从事写作。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鲁迅回忆往事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成长道路。它们文笔优美,感情深沉,都是散文中的佳品。除了选入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和〈山海经〉》等作品,还有《范爱农》、《无常》等名篇。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孤孀shuāng:孤儿寡妇。
缩印:把书画、文件等用照相的办法缩小,再制版印刷。
掳lǔ:抢取。
仁厚:为人忠诚老实。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骇hài:惊惧。
疮chuāng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正zhēng月:农历年的第一个月。
深不可测:深得不能测得深度,比喻情况捉摸不透,超越一般理解能力。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①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②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学生的总结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予以点拨)
【点拨】
①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②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尊敬、喜爱的。课文的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
(2)速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提示学生复述时不必说出事情的具体过程,只要求概述出文章要点即可。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絮说( ) 疮疤( ) 诘问( ) 惶急( )
震悚( ) 掳掠( ) 惊骇( ) 孤孀( )
2.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谋死(谋杀) 震悚(因寒冷而感到全身颤动)
B.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辟头(开头)
C.全体(全身)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D.惶急(恐惧慌张) 诘问(追问;责问)
3.仿照例句,对某一文学作品写几句描绘的话。
例句:《山海经》——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5.《阿长与山海经》全文描写最详细的材料是 ( )
A.关于“长毛”的故事。
B.阿长“谋害”隐鼠的事。
C.正月初一开头的规矩。
D.阿长为我买来绘图《山海经》的事。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7背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 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战国策》)的壮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惜别,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豪情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柔情……,何其多姿多彩,震撼人心。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关于送别的散文名作,作者在此文中通过描写父子在车站离别的场景,抒发了父子间的深厚的感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有评论家说,现在只要有华文的地方,就会有人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足见朱自清散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那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