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0字。较好地把握了文章脉络,并能由此及彼适当引申,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 庄 周 买 水 》教 学 设 计
平水是真
2006年6月
一、 简介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这个潮流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
中国当时的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并存,市场经济的动作规则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最突出的就是:商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商品的部分价格放开,部分价格仍旧由行政机关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力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这二重或多重的价格,一方面扰乱了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一方面则为官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制造了温床。由此,在八十年代末就出现了“官倒”现象,买空卖空,倒卖批文,滋生了一大批腐败分子。这成为诱发“八九年政治风波”的重要原因。
二、请学生研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后的问题。
教师同时板书:
呕心:费尽心思 紧俏:商品供不应求
存项:余存的款项 甘霖:久旱后下的雨
霍地:突然地 油然:云气上升貌
三、请学生分析回答练习一。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
1、本文的主旨是:用寓言的形式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那些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是个体户和官倒暴富的时代;90年代早期是股市炒家暴富的时代;90年代后半期是房地产炒家暴富的时代。)拥有售水权的东海管理人员海若,转手将水倒卖给河伯,河伯又倒手将“水”权,“下放”到濠梁,;一倒——将水价提为原来的十倍,二倒——水价变成原来的五十倍。但水最终却要到东海去领取。《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倒买倒卖的背后,不就是一个“利”字吗?当然,利从何来?靠“倒买倒卖”,怎样才能称心如意的“倒买倒卖”?当然,只需手中有权。
2、以上的概括全面吗?如果是,那文末的“涸辙之鲋”的求救,又该怎样理解呢?那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又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涸辙之鲋(比喻那些生活艰难,充满忧郁和抱着期望的老百姓)
(1)革命的风暴到来,腐败分子将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