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10字。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理解“十思”的内容,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今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1.“固”“浚”“当”“元首”“景” “振”“董”“安”“牧”“黜”“简”等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之”“盖”“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3.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三、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解题;1—2段内容梳理,重点字词点拨;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结构,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十思内容的总结;本文写作特点总结;成语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语
  古时给帝王进谏,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不仅需要胆量和勇气,还需要超人的智慧。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因此或丢了性命,或丢了官职而被流放。如比干挖心、屈原放逐。但是,唐代初期有一位著名谏官魏徵给唐太宗进谏,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唐太宗曾经把魏征当着自己的一面镜子,魏征去世的时候他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那么魏征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魏征,史以“铮臣”著称,他进谏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他敢谏,也善谏,当然魏征的这种直言敢谏的特点与当时唐太宗开明的政策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唐代初年,统治者注意吸取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灭亡的教训,广开言路,积极纳谏,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接连写了四篇奏疏,以此来提醒劝谏唐太宗,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疏。当时,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醒悟过来,感到十分惭愧,并且亲笔写了诏书嘉许魏征,还把这些奏疏放在案几,以此来使警戒自己
  2.题解
  (1)谏:规劝,指对君王、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进谏、规谏
  大家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这里是名词。
  (2)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