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40字。
  《灯下漫笔》说课稿
  哈尔滨市呼兰一中杨惠清
  一、 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二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情理交融的杂文。作者鲁迅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即“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这件事”引出了对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的思考,得出一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偏激却又深刻的结论,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从中蕴涵着作者对国民“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对统治者的无情讽刺;对中国社会的期盼之情。由于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分析清楚文章的情与理,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
  1、 目前,我们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和鉴赏现代散文的方法,如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等,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严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文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心去解读散文的“心”,才是教学的重要方向。
  2、 学生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历史、人生、命运勤于思考。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让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学生对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为基础,发挥教师激疑、助学、点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能力,也是本教学设计意图之一。
  三、解读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
  (一)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也要求建构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开放性课堂,才能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构建,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我采用了教师指导下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应该是充满了信任和希望的。所以师生在平等、互助、自由的氛围中畅谈对文本的体验,学生质疑,师生互释,总结共性问题,讨论辨析。当然对话主题不能偏离教学思路,教师应适度调整,适时铺设台阶。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
  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我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剖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关键语句,体味作者隐含的观点和思想倾向的能力。
  (3)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明确历史使命。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课下预习,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主动质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