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00字。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的译本在国外出版。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生活和亲情的态度。
三、整体把握:
《我与地坛》共一万三千多字,七个部分,教材只选取了前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古园给我生命的启迪)
四、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解读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1)阅读课文第一段与第五段的第一句话,说一说地坛的遭遇如何?
(地坛被人遗弃)
(2)那么地坛为什么会被人遗弃呢?我们能否在课本中找出答案?
(朗读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