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教学目标:1、了解比拟、象征在诗作中的作用。<br>
2、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基本角度和方法。<br>
3、学习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br>
教学过程:<br>
一、 导入<br>
《我愿意是急流》—十九世纪伟丈夫的爱情宣言;20世纪80年代新女性的爱情布告—《致橡树》<br>
二、 复习:如何鉴赏一首诗?<br>
诗言志—— 言什么志?<br>
怎样言志?<br>
具体方法:品味语言—— 形象性<br>
《致橡树》教案 抒情性<br>
三、 熟悉课文<br>
听录音(轻声跟读)齐声朗读。<br>
四、 诗中塑造了那些形象?其中最主要的形象是谁?<br>
橡树 木棉<br>
1、 为什么说木棉、橡树是诗中最主要的形象?<br>
(木棉)致橡树 表情达意<br>
2、 木棉、橡树的关系如何?<br>
①、齐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却有终身相依”<br>
②、交流归纳:<br>
平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br>
亲密——“没有人听动我们的言语”。<br>
独立——“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通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br>
同甘共苦——“我们分担、我们共享”<br>
3、 对于木棉、橡树,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r>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对平等、独立、同甘共苦的爱情赞美<br>
借助形象抒发情感——托物言志(象征、兴)<br>
4、 为什么木棉、橡树可以成为爱情双方的象征?<br>
木棉——红硕花朵 比拟<br>
橡树——铜枝铁干 (从注释中看木棉要比橡树高得多,这比拟合适吗?)<br>
五、 诗中其他形象起何作用?<br>
1、 对这些形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