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问题提出:
曾经有一年,上海的不少高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的“孤儿”。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进而获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父母。
对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多贫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过了,一直写到现在。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
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这里不想对“造成学生体验缺失的原因”作过多的分析,只想对“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作一过有益的探讨。

理论依据: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词源来看,据伽达默尔研究,“体验”一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术语化的。体验,在德文中为“erleben”,有“亲历”、“亲见”之意。“erleben”是由“leben”和一个前缀“er-”构成,而其中的“leben”有生活、生命、生存之意。所以“erleben”(体验)就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我把三四年以来我所坚持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在这里作一个小结。

实施策略:
学生的作文常常有一种很“高”的思想意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较“低”的下笔水平。这种“眼高手低”的作文现实,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 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就要以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但并不所有的事件
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体验生活。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围绕“板车”和“板车人”,进行观察。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于“板车”没有过多的在意,甚至没有“板车”的概念。于是我们让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做有意的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生1:黝黑的肩膀上,挂着一条的带子。我原以为那是车夫又脏又破的汗巾,然而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