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字。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设计者:八一总场中学 刘海明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
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三、教学难点:
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
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