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50字。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案
设计:李召峰 审核:孙文运老师
编辑:宋艳华、吴春红、姜团团、严海防、侯翠莲、杜艳丽
【开心一刻】
布什与鲍威尔出席关于伊拉克战争记者招待会。
CNN记者问:噢,见到你们真是我的荣幸。尊敬的总统先生,有什么大事
要发生吗?
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4千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NN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千万伊拉克人!
【资料链接】
●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了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本研习】
1、“我”是一名中学生,本应在学校读书学习,为何却走上了战场?
2、既然最终又回到了母校,为何不敢马上确认这就是自己的母校?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用意?
【基础巩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搪瓷( ) 甲胄( ) 窗帷( ) 啐掉烟头( )
吞噬( ) 倒坍 ( ) 惬意( ) 烟熏火燎(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搪瓷 颤悠 冷寞 惟妙惟肖 B.喧闹 渲泄 疲惫 步履蹒跚
C.清淅 窗帷 震撼 百无聊赖 D.襁褓 隐秘 倒坍 穷兵黩武
3.依次填入下列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1)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 ,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
(2)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 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3)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 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4)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 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